其实,早在小麦才传入中国时,古人也曾想过将其煮成麦饭吃,甚至给这种食物专门起了个名字,叫“麮”(qù)[1]。
然而,对于“中国胃”来说,麦饭实在是难以令人下咽。《景印文渊四库全书》里更有记载,麦饭甚至连猪狗吃的碎稻米都不如[2]。
一般来说,地里生长的谷物如果要转变为端到我们餐桌上的食物,都需要经历脱壳这个步骤。但是小麦籽粒上存在一道腹沟,这导致它外层的麸皮很难被分离[3],严重影响了它的口感。
除此之外,残留在麦粒表面的麸皮中还含有抗性淀粉。这是一种功能性膳食纤维,因为体积较大,所以很难被人体消化吸收[4]。
它的谷壳和种皮很容易剥干净,而且谷粒中的内胚乳的主要成分是淀粉,不仅具有饱腹作用,还能够很好地被人体消化和吸收[3]。
《南史》中就曾记载:南北朝齐梁交战,梁军以麦屑充饥,士气衰微;粮草支援,吃上一口稻米饭才捡回了命[5]。
不过,这并不意味着稻米比小麦更“高级”。毕竟,小麦被制成面粉后,才轮到它真正大显身手。
烤箱里新鲜出炉的面包,既蓬松又有弹性,这得益于小麦中独有的一种物质——麸质蛋白。
麸质蛋白被储存在小麦籽粒内部,能够赋予面团吸水能力、内聚力、粘性和弹力。经过高温烘烤后,麸质蛋白内部还会产生变性与交联,从而在面团中形成复杂而稳定的网络结构[6]。
香甜的面包、劲道的面条、酥脆的饼皮、柔软的包子皮……小麦制成的面点不仅种类多样,还兼具了可口与营养。
麦粒表面的麸皮虽然难以下咽,但它却是小麦的营养精华。麦麸内部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、蛋白质和多种微量元素,能促进人体肠胃蠕动、防止便秘[7]。
随着麸皮的营养价值逐渐被知晓,由麸皮和胚芽一同碾制成的全麦面粉也开始在市场上得到推广。
由于麸皮韧性较强,当其颗粒度过大时,会出现口感粗糙、营养难以被人体吸收等问题。因此,全麦粉的精细度要根据小麦麸皮被破碎成粉的粒度大小来确定。
当全麦粉的加工粗细度能保持在CB46(每厘米筛网上有46个筛孔)及以上时,由它制成的面点的适口性就能够满足食客们的需求[8]。
不同种类的面点对于面粉粗细度的要求也略有不同。根据国家专用小麦粉生产标准,面包粉的粗细度(CB30及以上)要略低于面条粉、饺子粉和馒头粉(CB36及以上)[9]。
在日常生活中,你可能偶尔也会吃到螺蛳粉、肠粉和米糕这样由稻米磨制成粘米粉后加工而成的食物。
但是,与小麦粉相比,粘米粉因缺乏麸质蛋白,无法赋予面食弹性与黏性物质,制作出来的食品更加软糯,形态也不易固定,因此可制成的食品种类不如小麦粉制品那样多。
曾经有研究就尝试用粘米粉来替代小麦粉制作面包,结果表明,这不仅对稻米品种的要求极高、难以推广,而且制作出来的成品也不如小麦面包那样松软劲道[10]。
这是因为谷物的蛋白质、脂肪、矿物质以及维生素主要储存在稻米的胚芽与外壳中。把稻谷磨制成为面粉,不仅要去除它的外壳,还会对内部的胚芽组织造成破坏。据估计,这一过程可能会导致至少80%的维生素B1流失[12]。
或许某天你会灵机一动,想要用小麦煮饭,大米做面。试过之后,最终还是会老老实实吃回米饭和面包。
[9]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专用小麦粉(LS/T3201-3204).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.
[10] 戴丞衍. (2013). 以国产稻米取代面粉制作面包之研究. 台湾大学农业化学研究所.
Copyright © 2017-2023 完美真人 版权所有 滇ICP备17007946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