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爸,妈,要不你们还是跟我一起去城里住吧,我给你们在小区附近找个好点的养老院,环境好,吃饭也方便……”电话那头,胡泳还在苦口婆心地劝说着,试图说服远在河北老家的父母跟他一起去北京生活。
他心里清楚,父母年纪越来越大,身体也大不如前,尤其是母亲,已经出现了一些阿尔兹海默症的早期症状。而他作为家中独子,在北京的工作又正值关键期,实在难以分身两顾。谁成想,这一通电话,竟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。电话还没挂断,就听到母亲那边传来一阵慌乱的叫喊声,紧接着是“砰”的一声巨响,电话那头瞬间陷入一片沉寂……当胡泳心急如焚地赶回老家时,迎接他的是父亲愧疚的眼神和母亲腿上打着石膏的腿。原来,就在他打电话时,母亲因为担心去北京会给儿子添麻烦,情绪激动之下,不小心在院子里摔了一跤。
看着躺在病床上,眼角还挂着泪痕的母亲,胡泳心如刀绞。他终于明白,有些事,是不能再等了。于是,这位在北大教书育人,在学术界颇有建树的新闻传播学院教授,毅然决然地将父母接到了北京,开始了他在“屎尿”中艰难跋涉的漫漫长路。
“我成了24小时待命的‘护工’”:困境中的挣扎与坚守最初,胡泳还能请个保姆帮忙照顾父母。但没过多久,父亲就因病去世了。而母亲的阿尔兹海默症也日渐严重,生活已完全无法自理,保姆也因为无法忍受高强度的工作而接连辞职。万般无奈之下,胡泳只能放下工作,自己承担起了照顾母亲的重担。
他辞去了学校里大部分的课程,推掉了所有的学术会议和研究项目,曾经书声琅琅的书房,如今变成了母亲的卧室,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挥之不去的消毒水和尿骚味。
从前那个在三尺讲台上侃侃而谈,指点江山的知名教授,如今却成了一个24小时待命的“护工”。每天早上,他要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给母亲换洗沾满排泄物的尿布,然后像哄小孩一样,一口一口地喂她吃饭。“妈,张嘴,啊——”“妈,这个不能吃,是洗衣液……”“妈,你尿了,跟我说一声,我去给你拿尿布……”
为了防止母亲走失,胡泳在家中各个角落都安装了防护栏,还在母亲的衣服上缝上了自己的联系方式。可是,即便如此小心谨慎,意外还是发生了。有一次,趁着胡泳做饭的功夫,母亲竟然偷偷地打开了房门,独自一人走出了家门。等胡泳发现时,母亲已经走失了几个小时。他发了疯似地在小区里四处寻找,最后还是在小区保安的帮助下,才在一个偏僻的角落里找到了瑟瑟发抖的母亲。
那一刻,胡泳抱着母亲,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,泪水夺眶而出。他不知道,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,也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。“养老院,真的就是最好的选择吗?”:困境中的挣扎与坚守其实,早在母亲患病初期,胡泳就动过把父母送去养老院的念头。他考察过北京不少养老机构,也咨询过身边很多朋友的意见。然而,每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母亲时,换来的却是母亲更加强烈的抵触情绪。“你这是想让我死在外头吗?”“你嫌弃我拖累你了是不是?”“我辛辛苦苦把你养大,你就这么报答我的?”
母亲声嘶力竭的哭喊声,像一把把尖刀,狠狠地扎在胡泳的心上。他知道,对于像母亲这一代的老人来说,养老院就像是一个冰冷的牢笼,意味着被子女抛弃,意味着孤独终老。更何况,母亲患有阿尔兹海默症,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在逐渐退化,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,身边都是陌生人,只会加剧她的不安和恐惧。想到这里,胡泳只能一次又一次地打消了把母亲送去养老院的念头。可是,他心里也清楚,这样的日子,他真的不知道还能撑多久……
“我几乎失去了自己的生活”: 夹缝中的一代,谁来为他们分忧?自从全职照顾母亲后,胡泳的生活就像被按下了暂停键。他不再关注最新的学术动态,也不再参与任何学术讨论,唯一的生活重心,就是如何让母亲能够吃饱穿暖,尽可能体面地度过每一天。可是,这样的生活,又能持续多久呢?“老胡啊,你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啊!家里就你一根独苗,你要是累垮了,谁来照顾你妈,谁来照顾你媳妇孩子啊?”“是啊,老胡,要不你就听我一句劝,把你妈送到养老院去吧!我知道你孝顺,可你也得为你自己和你媳妇孩子想想啊!”
面对亲朋好友的苦口婆心,胡泳不是不懂,也不是不心动。可是,一想到母亲那双饱含期待和不安的眼神,他就怎么也开不了口。他知道,对于像母亲这样的老人来说,最需要的不是物质上的满足,而是精神上的慰藉。而他,是母亲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依靠。然而,现实的压力就像一把无形的枷锁,死死地将他禁锢。胡泳的妻子是一名中学教师,工作也十分繁忙,还要照顾正在上小学的儿子。自从胡泳辞职回家后,家里的经济收入锐减,生活的重担几乎全部压在了妻子一个人身上。
虽然妻子从来没有抱怨过,但胡泳知道,妻子的内心深处,也充满了委屈和无奈。而胡泳自己,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。长期高强度、封闭式的照护生活,让他变得越来越焦虑、易怒,甚至开始出现失眠、脱发等症状。它就像是一台超负荷运转的机器,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彻底崩溃。胡泳的遭遇,并非个例。在中国,像他这样“上有老,下有小”,身处失能老人照护困境中的中年人,还有千千万万个。他们中,有的是公司高管,有的是大学教授,有的是普通工人,有的甚至是还在为生活奔波的外卖小哥……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,拥有不同的身份,却有着同样的无奈和辛酸。他们为了照顾失能的父母,放弃了事业,牺牲了自我,甚至牺牲了整个家庭的幸福。他们就像是被困在“屎尿”里的困兽,在责任、道德和现实的泥沼中苦苦挣扎,却看不到一丝希望的光芒。
“我们需要怎样的养老体系?” : 夹缝中的一代,谁来为他们分忧?胡泳的故事,让我们不得不反思:在一个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的社会,我们该如何应对失能老人照护这一严峻挑战?仅仅依靠家庭和子女的力量,显然是远远不够的。我们需要一个更加完善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,为失能老人提供更加专业、更加人性化的照护服务,也为那些身处困境的家庭减轻负担,让他们在尽孝的同时,也能拥有自己的生活。
这样的养老服务体系,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大力发展机构养老服务。 加大对养老机构的投入,提高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,让更多老人愿意走进养老院,享受专业、科学的照护服务。积极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。建立健全社区养老服务网络,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上门护理、康复理疗、心理咨询等服务,减轻家庭照护的压力。完善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体系。加强养老护理员的职业技能培训,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服务水平,让更多年轻人愿意加入养老服务行业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。 出台更多优惠政策,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,形成多元化、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供给格局。“让父母老有所依,让子女不再为难: 探索中国式养老的未来养老,从来都不是一个家庭的事情,而是一个社会共同的责任。面对汹涌而来的老龄化浪潮,我们每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。
只有政府、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,才能构建起一个更加完善、更加人性化的养老服务体系,让每一位老人都能老有所依、老有所养、老有所乐,让每一个家庭都能在尽孝的同时,也能拥有幸福和希望。或许,在未来的某一天,当我们再次面对“父母养老”这个话题时,我们不再感到焦虑和迷茫,而是充满信心和希望。
因为,我们知道,在这个社会,有一张温暖的“安全网”,能够托起父母的晚年,也托起我们的未来。而胡泳,以及千千万万个像胡泳一样的人,也将不再孤单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美国大选两个月倒计时:哈里斯资金雄厚向下拨款,特朗普“钱都用在刀刃上”
邀请赛-U21国足2-1绝杀越南 何小珂第89分钟制胜越南88分钟失单刀
聊城一户外驿站上了锁,劳动者大热天躺马路休息?街道办:要下载APP扫码进入
Copyright © 2017-2023 完美真人 版权所有 滇ICP备17007946号